淮阴收复战役中,新四军尖刀班班长徐佳标率先登城,却遭伪军砍断双手。他强忍剧痛,挪到射击口用身躯堵住枪眼,英勇牺牲。徐佳标是我军史料记载中第一位以身堵枪眼的英雄,比黄继光早7年。然而,他的名字最初缺席烈士名单,直到多年后,经史志部门反复调查核实,才得以追认。这其中的缘由,耐人寻味。
江苏灌云县,1926年,徐佳标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。那个时代动乱不堪,徐佳标的童年异常艰辛:12岁便因家计为地主放牛、割草、挑水,经常挨打受饿,甚至靠野菜充饥。
1942年,日军在苏北进行“扫荡”,徐佳标的父亲被日寇抓去做苦力,建造炮楼。一次运送木箱过桥时,因体力不支坠河,日军将其活活打死,尸体也未能寻回。
为了保护儿子免遭日军俘虏,徐母与徐佳标冒着风雪,连夜逃离家乡,沿途艰辛求生。 逃亡途中,他们找到新四军第三师第十旅特务营二连,请求收留徐佳标。年仅十六岁的徐佳标,身材瘦弱,被安排在炊事班。但他始终心怀抗日救国之志,利用一切空闲时间积极参与射击、刺杀和投弹等军事训练。
在革命队伍新四军中,徐佳标在领导和战友的帮助下,思想进步显著,迅速加入党组织,并担任班长,成为连队的中坚力量。
一九四四年十一月七日,新四军第三师组建特务团,徐佳标所在的连队成为特务团三营七连。他平日刻苦操练,练就了出色的战斗技能。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四日,苏北抗日根据地乃至华中地区首次攻克敌占县城的阜宁战斗中,徐佳标一人勇夺两挺敌军机枪,奇袭敌火力点,为战斗胜利立下奇功,师部授予其“阜宁战斗英雄”称号。同年五月,徐佳标光荣入党。
日本投降后,新四军三师迅速南下,挺进津浦线南段。八月三十一日,师部下令攻打淮阴城南门,随即展开攻城演练。徐佳标和副班长刘学清带领全班战士,反复操练攀登、架梯、投掷爆破物等攻城战术。
淮阴城攻坚战中,指挥部命令三营担任主攻,七连为先锋,二排作为突击队,五排尖刀班走在最前。9月6日下午三点,新四军三师向淮阴城发起总攻。班长徐佳标率领五班率先攀登城墙,不幸被敌军砍断双臂,壮烈牺牲。
敌人误以为徐佳标已阵亡,然而片刻后,枪炮声和喊杀声将他惊醒。徐佳标悲愤交加,失去双手的痛苦与对敌人的刻骨仇恨交织在一起。他附近一处射击口,机枪火力凶猛,封锁了护城河上的桥梁,压制得战友们无法发起进攻。
危急时刻,身负重伤的徐佳标竭尽全力,艰难地侧身用身体堵住了敌人的机枪射口。 敌人的机枪顿时停止了射击,后续部队抓住战机,迅速通过护城河桥,冲入城内,全歼敌军。
徐佳标伏在淮阴城南门城墙上,双腿悬于墙外,鲜艳的红旗在他身边猎猎作响。 我军钢铁战士始终坚守阵地。
战争结束后,清理烈士遗体时发现,这位年仅19岁的烈士身上遍布弹孔,骨骼和内脏均遭到严重破坏。
为纪念徐佳标的英勇事迹,淮阴城南门更名为“佳标门”,他生前所在的七连五班也改称“徐佳标班”,三师指挥部和师党委追授他“淮阴战斗英雄”称号。
然而,这位英雄却长期未被追认为烈士。
史志部门分析认为,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。
淮阴战役后,黄克诚将军率部火速奔赴东北,旋即投入抗美援朝,部队无暇顾及烈士申报工作。另一方面,徐佳标牺牲时年仅十九岁,未婚未育,其家人多为目不识丁的农民,加之彼时通讯条件极差,家属根本无法得知其牺牲消息,更无从谈起烈士申报。
尽管如此,徐佳标的英勇事迹并未被世人遗忘。1985年9月,淮阴市人民政府为纪念抗战胜利四十周年,在淮阴城南门修建“淮阴攻城阵亡将士纪念亭”,碑文首位烈士即为徐佳标,彼时已被认定为抗战烈士。 然而,直到2014年,徐佳标的烈士身份才最终获得官方确认。
灌云县板浦镇罗圩村(现属海州区)村民徐育刚,偶然在报纸上看到徐佳标的报道后,想起自己的二叔。他随即联系了相关地方志部门,通过实地走访和座谈,最终证实徐佳标确实是灌云县板浦人(现属海州区)。
2014年末至2015年初,相关人员向省民政厅做了专题汇报,并得到徐佳标生前所在部队——39军的大力支持。最终,灌云县民政局正式确认徐佳标为烈士,其名字已收录进中华英烈网“烈士英名录”,并在灌云县烈士陵园为他修建了墓碑,并补充完善了他的英雄事迹。
徐佳标烈士虽已牺牲,但他舍身取义的英雄气概将永世铭刻,激励后世。淮安市党史陈列馆内,悬挂着徐佳标堵枪眼的彩色肖像,下方碑文如此记载:
史料记载,我军第一位堵枪眼英雄是徐佳标。淮阴战役期间,双手被炸断的徐佳标,毫不犹豫地冲向压制我军进攻的敌方机枪阵地,壮烈牺牲,年仅19岁。
灌云县高度重视对徐佳标烈士事迹的传承与推广。2017年,县烈士陵园建成徐佳标烈士纪念长廊,每年清明前后,众多市民和学生都会前往悼念,表达敬意。
徐佳标的英雄壮举广为流传,他的事迹不仅被收录于《黄克诚回忆录》和《新四军战史》,成为学习革命历史、传承红色基因的宝贵教材,还被改编成连环画和油画等多种形式,让更多人了解这位英雄的光荣一生。